close

  6月24日夜,深圳迅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消息一齣,深圳留學生創業園裡的140多家企業無不振奮。在這座佇立在南山區科苑南路的大廈里,活躍著從世界各地留學歸來的人,每個人心裡都揣著一個壯闊的抱負。十年前大廈還沒蓋好,創業園租用方大大廈來用,留美歸來的迅雷創始人鄒勝龍就在那裡辦公,那時迅雷還叫“三代科技”。
  “朗科、迅雷,都是從我們這裡出來的。”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園總經理張濱龍說,他從2000年4月創業園成立時就在這裡工作,見證了近800家留學生企業破殼而出:鄒勝龍“創了3次業才成功”,曾坐著“紅眼航班”去爭取融資;鄧國順、成曉華第一筆資金只有30萬元,“花了29萬元還沒有找到融資”,直到參加“高交會”融資才有了著落……
  “‘海歸經濟’成為深圳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圳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深圳就引進了2040名留學人員,這一人數已達到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二,而他們之中有13%選擇創業。目前,深圳有16個留學生創業園,容納了2000多家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其中有30家企業產值過億。而人們所熟知的迅雷、朗科、益心達、光啟、華大基因、天驕、茁壯、繹立銳光等都是深圳“海歸”企業中的骨幹。
  策劃:江強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劉昊
  □園區理念不做事業型單位 要做服務型企業
  高新園南環路29號,深圳市留學創業大廈安靜佇立,隨便推開大樓內的一扇門,就可看到不大的辦公空間里,人們正熱烈地討論著下一步的計劃,眼神發亮。
  雖然在這棟樓里辦公的都中小企業,但從它去年1.5億元的產值來看,卻是名副其實的“億元樓”。今年截至目前,又有28家新企業進駐創業園。張濱龍坦言,創業園工作人員常做的事是動員發展成熟的企業搬走,因為大廈常年滿員,從不乏創業者排隊“等位”。
  多年來,這個園區里先後孵化過794家企業,其中75%—80%的企業都涉足電子信息業,這也與深圳的產業優勢相吻合,“深圳、東莞一帶有全世界最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這裡1700多名員工中有179位留學回國人員,其中113位有碩士學歷,曾留學於北美地區、歐洲、亞太地區的人才各占三分之一。不同文化熏染出迥異的做事風格,例如曾留學日本的人傾向嚴肅謹慎地做事,而有北美留學經歷的學生行事則偏奔放、大膽。
  “不過性格特質也沒有那麼絕對。”張濱龍說,“回國創業的人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下了很大決心”,他希望不帶任何標簽地看待人才,給予每個人同等機會。據他介紹,創業園裡“不存在任何學歷或學校歧視,只要有深圳市外國專家局提供的《出國留學人員資格證明》、有創業項目且留學生在其中持股50%,就可以向園區申請入駐,他們只需支付接近市價三分之一的房租,並可獲得政府補貼,每家企業孵化期為3年。
  目前,深圳已有16家留學生創業園,但在2000年,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園卻是這座城市從零開始的第一家。1998年,首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舉行,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個部委都參與其中——以扶持創業為起點大力引進留學人員,成為國家人才戰略的一部分,政府甚至為留學生們購買國際機票,邀請他們回國參會。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張濱龍也是當時的參會者之一。他感受到深圳市政府引進海外人才的急迫心情,“開了幾輛大巴,衝破很多阻力,接留學生‘到深圳看一看’”,時任深圳市長帶著十幾個局長在五洲賓館宴請留學生。留學生們提出,北京、上海、成都、武漢等城市都建立了留學生創業園,而深圳還沒有,深圳政府方面立刻拍板:儘快建留學生創業園。
  “各個城市的留學生創業園都是政府事業單位,我們可不可以採用共建的方式,資源由政府出,由留學生來管理,搞企業化運作?”在座談中,留學生們提出這樣的要求,政府當即應允。憶及此處,張濱龍說,深圳市政府工作人員務實、說話不繞彎的態度令他印象深刻,“這才是許多人選擇在深圳創業的理由”。
  現在,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園仍是全國唯一一個由海外留學生機構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留學生創業園,以政府購買的方式運行,免費為留學人員提供服務。張濱龍介紹,創業園所有管理人員都有留學背景,“留學人員來這裡,你別忽悠我,我也不會給你打官腔,能做的就幫你做,大家溝通起來比較方便”。
  □選擇深圳既看政策優惠 更看創業環境
  留德博士陳文娟創立深圳維示泰克技術有限公司前,在市民中心的辦事體驗讓她感受到了深圳“很棒的城市管理水平”。
  2010年底,為了辦海外留學人員資格證書,她到政府網站查閱了辦事所需的文件目錄,按順序一一准備好,窗口工作人員很快看完材料,並告訴她取證明的具體時間,“哇,原來國內政府可以這樣”,回憶起當時的感受,陳文娟感慨“讓我想起了德國政府行政人員的嚴謹、高效”。之後的創業中,她也“很少擔心各種關係的協調”,各個政府部門在發放創業資助和科研經費時,也讓她感覺“評審非常公平”“資金到位很快”。
  “要說國內一線城市的創業氣氛和環境,深圳是最棒的。”深圳鐳射微視公司總經理陸明說,去英國南普頓大學讀博士前,他在深圳工作數年,博士讀到第二年時曾回過一次深圳,慕名到深圳留學生創業園逛了逛,“這裡視線好開闊,又靠近紅樹林,是創業的風水寶地。我當時就想,要是回國的話,來這裡創業多好”。
  2009年,陸明所在的英國公司被美國企業收購,使他意識到“英國企業科技水平高,但國內市場太小,要創業必須回國”。仔細研究各地政策後,陸明發現“深圳的政策比較細,而且願意扶持初創型企業”。受陸明影響,他的老同事——英國人Andy也來深圳考察,並決定放棄定居香港的計劃,舉家搬來深圳。兩人隨後創立鐳射微視。最近,陸明剛剛入選國家外專“千人計劃”。
  “比起北上廣這些城市,深圳吸引海外人才有先天不足,新興城市跟海外留學生缺少血緣關係。”張濱龍回憶,上世紀90年代他在美國留學時,“從沒遇見過一個從深圳出去的學生”,“留學生的親人、朋友、同學都不在這兒,來這兒創業的動力就小了很多”。
  2000年,《深圳市政府關於鼓勵出國留學人員來深創業的若干規定》開全國之先河,詳細規定了出國留學人員來深圳創業和就業的各項優惠。張濱龍回憶,當時的創業補貼資金在國內可謂巨量。而2012年新修訂的《深圳市出國留學人員創業前期費用補貼資金管理辦法》將一等資助金額提高到50萬元,每年資助總資金也被提高到1500萬元。針對“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補貼也相繼出台。
  在深圳市外國專家局工作人員看來,“海歸”創業前期費用補貼好似“引火煤”。截至目前,他們已為732家符合條件的留學人員企業發放了創業前期費用補貼。僅在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園裡,“海歸”們所獲得的個人來深創業前期費用補貼就累計達到了7780萬元。而在張濱龍看來,若與全國240多個留學生創業園相比,深圳的創業優惠政策算不上“最大”,但是,“你要是看重深圳的產業環境和行政效率,那你就來對了”。
  7月18日,深圳市外國專家局提供了一組數據:2000年,深圳整個城市的“海歸”不足1000人,而現在則連續14年引進人數超過千人。截至目前,深圳累計引進了超過5萬名海外留學人員,僅次於北京、上海。而這些“海歸”出國前戶籍地遍佈全國,非深戶籍占了81%,他們的籍貫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這反映出留學人員對深圳的認同感逐年增強。”該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說。
  □創業難處科研成果“牆外開花” 國內經營“水土不服”
  一開始,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園裡的創業者以中年人居多,比起略帶青蔥色彩的留學生,張濱龍更喜歡稱他們為“留學人員”。“十幾二十年前出國留學沒有現在這麼容易,大家都是拿了獎學金出去,在國外讀書、工作了很多年,回來的機會成本也很高,對技術含量、資金要求、市場調研、技術跟蹤發展,都有很高的要求。”他說,“跟國內大學畢業生今天有個想法就找兩個人創業不太一樣”。
  在他看來,創業項目科技含量高且走在前沿、準備充足、國際視野很好,是創業園裡“海歸”們最大的優勢。但缺少關係和人脈、對國內市場缺少瞭解,也是他們的短板,“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在他看來,儘管留學生創業園的工作人員可以為創業者解決許多瑣事,但“決定企業生存命運的主要事情——-技術、融資、市場,要自己做”。
  留學德國期間,第一次看到3D打印技術時,生性浪漫的陳文娟腦海裡涌現的第一個詞是“自由”。“這是幫助人們實現製造自由的工具之一,是隨意創意和自由表達!”幾年過去,提及對3D技術的看法,陳文娟依舊難掩激動和熱愛。2011年,辭掉內地某高校教職的她來到深圳尋找自己的技術“兵馬”,並創建了“維示泰克”,這也是國內首家從事個人3D印表機的高科技企業。
  2011年3月,維示泰克公司剛剛入駐時,用的是這裡最小戶型的辦公室,只有90多平方米,之後不過半年時間,因為公司擴張,便換到瞭如今260平方米的空間,每月只用付40元/平方米的租金,在寸土寸金的南山科技園,這樣的租金是平均市價的三分之一。
  與辦公室一起變大的,是這家公司的海外市場。目前,維示泰克的產品絕大部分出口海外,在購物網站“亞馬遜”上,人們可以買到這家公司研發製造的桌面3D印表機,在工業水平很高的德國,這家公司的3D印表機也得到了不少家庭的認可,成為一種新鮮有趣的家用電器。維示泰克公司用3D打印出的杯子還被深圳市長許勤作為禮物送給外賓。
  最近陳文娟也遇到一些困難。比起深圳一些已發展多年的大型科技企業,創業公司能夠提供的工資畢竟不算高,陳文娟跟公司的優秀人才“一個一個地談”,說服他們認同自己的創業理念和未來願景。而最近還是有個別同事因為薪資、住房等原因提出離職,這令她感到不舍。“我很看好這個行業,相信團隊會越來越強大。”她說。
  而陸明也遇到類似的招聘問題。目前,他的公司里除了英國人Andy之外,大部分員工都是他親自到深圳大學“擺攤”招來的,面試時他也直言不諱:“我們的待遇跟大公司沒法比,只能說爭取做到接近,但是正因為是小公司,崗位沒有那麼固定,你有足夠的空間去成長。”這幾年深圳的生活成本一直上漲,好在公司的核心員工一直都在。
  但陸明發現,“除了技術和研發團隊,還需要自己的生產線工人,這比本科生和碩士生更難招”。為此他甚至專門找深圳各個技校溝通,並表示願意給三四千元的工資,但是“願意來的沒幾個”。
  更令他需要花時間適應的是,一方面國內PE\VC的活躍程度要高於英國,投資來得比較快,最近幾年他也陸續得到了200多萬元的各類資助。另一方面,他的公司“現在還在燒錢”,原因是公司所生產的激光設備定價較高,目前,富士康等註重品質的企業願意購買陸明的產品,但許多國內企業更願意選擇價格更低的設備。
  “有海外背景而不瞭解國內商業環境,可能會走很多彎路。”陸明坦言,在創業前,自己曾做過非常細緻且專業的市場調查,但國內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會為了市場份額而降價”的做法仍令他感到不適應。“我們的目標是做出真正好的產品。”他說,“但是,國內的現實就是這樣,不能像在歐洲那樣發展,必須要走價格多元化路線,否則未來會很危險”。
  根據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園提供的數據,在這個創業園孵化的794家企業中,“畢業”企業的數量是591家。張濱龍一直強調“在創業中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創業成功需要機緣,也需要剋服‘水土不服’”。
  ■聲音希望安居房政策能考慮小微企業
  “希望深圳人才租房(住房)補貼政策能夠考慮到海歸創業的企業,或者說小微企業。”陳文娟說,目前深圳的人才租房(住房)補貼政策對申請企業的規模、營收、納稅都有一定要求,對剛渡過創業階段、正在發展當中的企業而言很難企及。
  目前,陳文娟的公司已承擔了深圳市一些攻關項目的研發。在她看來,對“人才”的鑒別不應存有以企業的規模大小來決定的“門戶之見”。“能不能把已經過了創業門檻的企業也考慮進來呢?”她建議政策制定部門讓科技型小微企業也有申請人才租房(住房)補貼的可能,“就算不能完全跟大型企業一致,也應有個解決方案”。  (原標題:“海歸經濟”成深圳經濟新增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wfotojiq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